经营管理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一季度以来,胡家河矿坚定不移地践行“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理念,通过搭建多元发展平台,精心打磨培养体系,促使技能人才站“C位”,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完善机制:厚植人才扎根“营养土”
人才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做好人才储备,为之提供正确引导、积极激励、广阔舞台与良好环境,促其茁壮成长。
针对“如何将职工打造成专业型人才”“怎样让职工发挥最大的个人价值”等课题,该矿精准锚定人才效能提升与技能培养两大核心目标,制定了《员工培训计划》《安全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师带徒,师徒共进”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并对薪酬分配机制进行优化。推行分层分类绩效考核,实施差异化考核评价,动态调整工龄津贴、学历津贴、书报费津贴、以师带徒津贴等专项补贴。职工获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能认定后,每月可分别获得500元/月、800元/月、1200元/月的技能津贴。累计开展20余场从业人员培训,精心策划30余场知识培训,使得7名一线职工脱颖而出,晋升为班组长。
搭建平台:激活人才奋进“强引擎”
“在‘陕煤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榆林赛区)中斩获三等奖,离不开企业搭建的技能提升通道,更离不开矿上的悉心培养,感恩企业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该矿通风队监测工苏永伟感慨道。
职工职业技能有多强,企业提供的舞台就有多大。该矿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常态化开展“三小一练”职工素质提升、职工技术比武、“揭榜挂帅”、岗位练兵等活动,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各类技能竞赛,为更多高技能人才的涌现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每月开展全员创新成果评比,对具有高技术含量、显著经济效益和巨大推广价值的成果原创人员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人才纳入后备干部的人才储备库,让技能人才、实干人才和创新人才既得“位子”,又得“票子”,成功将各类能工巧匠由“幕后”推向“台前”。累计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百余人,鉴定高级工及以下等级1238人次,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1人,技师及高级技师22人。
贴心关怀:铺就职工幸福“快速路”
“下班后在矿区里转一转,去图书馆充充电,再到职工活动中心里出出汗,晚上回宿舍再洗个热水澡,一天的疲惫瞬间消散……”谈及矿区生活的崭新面貌,该矿职工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纷纷表达着内心的满意。
该矿把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视为凝聚人才的关键,聚焦解决人才服务过程中的“关键小事”,定期开展基层调研工作,精准挖掘职工最关心、急需解决的问题,秉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的理念,始终站在职工的立场审视并化解难题,全面了解职工思想诉求,全力改善工作环境。同时,从职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细微之处入手,规划修建矿区停车场、增设智能化充电桩、升级改造更衣室、丰富职工餐厅菜品,精心策划组织各类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持续充实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职工幸福指数,用心、用情服务好职工,使广大职工能够安居乐业,一心一意投身到工作中去,为企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才能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下一步,该矿将采用“选拔+培养”双轮驱动模式,探索建立“管理+技术”双通道晋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选才用才制度机制,精准定位人才优势、系统考量人才潜能、动态优化人才布局,全面释放人才队伍创新动能,持续激发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在干事创业的新征程上发光、出彩。(朱臻 巨永前)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