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四个示范” 谱写发展新篇——贯彻落实张文琪董事长调研讲话精神专栏
创新乏风余热技术、升级智能化管控系统、持续美化矿区环境……今年以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胡家河矿紧扣绿色矿山创建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细节,在乌金流淌的土地上,铺就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频共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开采守护地下生态
对于胡家河矿来讲,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上,更融入矿井整体发展理念的血脉之中。
“一键启停采煤设备,智能采煤的便捷与高效越来越直观。”走进矿调度智控中心,视频监控、预测预警、网络通信、数字监测……一套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智能管控系统,织就覆盖全矿的数字化网络,采掘面人员作业、皮带运输状态、安全风险预警等情况一目了然。目前,正在回采的402104工作面集多种智能化技术于一体,实现了采煤设备的远程集中控制,不仅提高了采煤效率,更通过精准控制截割参数,减少了煤炭资源的浪费。
今年年初,彬长矿区首个乏风余热利用项目在该矿二号风井落地投用,其采用的“直热直冷”技术,可自动回收矿井乏风中的低温热能,为进风井提供防冻热源,这一创新实现了“无需消耗电能或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突破。而在402104底板泄水巷排水点所建的远程排水系统,让地面调度中心可对排水系统进行可视化远程操控,实现数据、视频等多媒介信息自动化监测处理,提高工效90%以上,使用以来节省费用约8万元。
近年来,该矿以创建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为目标,紧跟“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发展趋势,不断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覆盖和应用。
生态厂区构建绿色屏障
如果说井下是绿色革命的起点,那么地面就是这场变革最直观的展示窗口。从生活区沿着绿树掩映的道路走向工业区,如今的地面区域,已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绿色园区。
今年以来,该矿全面践行“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理念,截至目前已组织“‘志愿红’守护‘青山绿’”“美丽矿区我守护”“‘河’我一起,守护碧水”等主题实践活动16次,100余名志愿者化身生态卫士,参与泾河沿岸垃圾清理、矿区卫生清扫及绿植养护等工作,让“环境保护”从政策指标变为全员行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人文氛围的双重提升。
该矿聚焦矿区“硬件升级”,持续推进全域绿化工程。4月份以来,在矿区栽种杨树、国槐等树木500余株,特别是高层前停车场种植的银杏,既可以通过孔隙吸纳雨水,也可吸附空气中的煤尘等净化空气,成为职工眼中的“生态宝树”。现如今,多类树种错落有致,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立体景观带,真正做到应绿尽绿、见缝插绿。
为让绿色理念深植人心,该矿组建5支志愿宣讲小分队,定期走进采掘及辅助区队,向职工解读环保政策、保护生态意义及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通过宣讲的方式引导职工逐步转变理念,让绿色低碳从口号变成了“人走灯灭、水满即停”的自觉行动。
站在高层宿舍楼向远处眺望,绿地环绕、花丛蜿蜒,骑行身影穿梭于生活区和工业区——这幅“工业绿肺”图景,正是地面区域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从井下余热回收、矸石零升井,到地面复垦复绿、智能矿山建设,胡家河矿的绿色实践印证:黑色煤炭与绿色生态并非对立,只要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理念,煤矿企业同样能绘就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画卷。(潘森 孙浩)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