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经营理念”大家谈专栏

首页 > 专题专栏 > “四种经营理念”大家谈专栏
宫伟:破局惯性思维 用“乙方”思维领跑救援效能
发布时间:2025-09-29 16:04:38     作者:宫伟   浏览量:5   分享到:

陕煤集团提出的“四种经营理念”,为矿山救援管理工作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引。在以往的矿山救援管理中,我们多以“甲方”身份主导,主要依靠行政指令推动工作。这种模式虽有一定效率,但也容易忽视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若能主动转换思维,将“乙方”的服务意识、责任担当和客户导向融入“甲方”的职责履行中,必将显著提升矿山救护工作的响应速度、保障质量与整体效能。结合矿山救护工作实际,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当前服务意识不足的问题,提出深化改进的举措。

从“指令式推进”深化为“全流程服务式保障”

当前在救援相关项目管理中,部分管理者仍固守“下达命令-等待结果”的简单模式,服务意识较为薄弱。即任务部署后,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资源瓶颈、协调需求等缺乏深度关注和主动支持等。改进关键在于将“服务式保障”理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规划阶段要摒弃“闭门造车”,主动深入一线与施工单位或技术团队沟通,详尽了解其人员配置、技术专长、设备资源现状及潜在瓶颈,共同评估风险,制定科学、可行、留有缓冲的项目方案。同时,清晰界定甲方应提供的资源支持、政策协调和技术保障范围。实施阶段要建立动态跟踪与响应机制,主动收集项目进展信息和遇到的障碍。甲方管理人员需扮演“协调员”和“解难者”的角色,第一时间介入,调动内部资源或协调外部力量解决技术难题、审批流程、资源短缺等问题,变“事后问责”为“事中护航”,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从“被动接受”跃升为“前瞻性主动对接”

在与物资设备供应商的合作中,服务意识不足突出表现为响应滞后与沟通缺位。当救援物资库存预警或关键设备突发故障时,往往被动等待供应商反馈或例行补货,缺乏主动联系、紧急协调和持续跟进的意识。这种被动状态可能导致在分秒必争的救援行动中,因装备、药剂或关键配件未能及时到位而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改进方向是构建系统化的“主动对接”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供应商信息库,不仅涵盖基本联系方式,更需详细记录其核心产品性能参数、常规与应急库存水平、区域配送能力、技术服务响应时效等关键数据,实现“精准画像”。同时建立供应商定期走访或沟通机制,主动了解其新产品、新技术动态、产能变化及服务优化计划,同时及时反馈我方使用体验、潜在需求及改进建议,形成双向赋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从“各自为政”整合为“高效协同服务”

救援中心内部部门之间,有时仍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协同服务意识不足。解决之道在于打造无缝衔接的“内部协同服务”制度,在清晰界定各部门核心职责的基础上,更需强调“流程穿越”和“接口责任”。明确跨部门协作中的主导方与配合方职责,培养“下一环节即客户”的意识,破除部门墙。同时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除定期召开跨部门协调会,通报进展、共商难题外,可针对重大任务或复杂项目成立临时联合工作组,确保信息同步、决策高效、行动统一。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统一的“救援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救援预案、装备状态、物资库存、训练数据、案例经验等信息的实时更新与授权共享,支持在线任务派发、进度跟踪、问题协同处理,大幅提升跨部门协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将“乙方”的服务基因注入“甲方”的管理职责,绝非削弱管理权威,而是管理理念的升华与履职方式的创新。其核心在于深刻强化服务意识,将管理行为转化为价值创造的服务行动。通过在项目管理中践行“全流程服务式保障”,在外部合作中实现“前瞻性主动对接”,在内部运转中构建“高效协同服务”,我们方能锻造一支响应更迅捷、保障更有力、协作更顺畅的矿山救护铁军,从而持续提升整体救援能力,更从容、更有效地应对各类矿山灾害挑战,为矿工生命安全和企业安全生产构筑起最坚实的屏障。(救援中心副主任 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