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哎,老李,你的自救器戴反了!”
老李手上的动作猛地一停,脖子像安了转轴似的快速扭向张鹏举,嗓门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可能!我在煤矿摸爬滚打11年,自救器怎么用,咋个戴法,能不清楚?”
张鹏举快步走到他身边,指尖点在自救器旁的定位器上。老李顺着他的手指低头一瞧,原本满是笃定的脸瞬间僵住,心里“咯噔”一声,跟被井下的煤矸石猛地砸了一下似的。
“老李你看”,张鹏举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自救器得挨着皮带开口处,井下但凡有个紧急情况,手一伸就能摸到,秒开自救,这可是‘救命的时间差’!”
这话刚落,老李的脸“腾”地红了,忙不迭把皮带转到身前,眼睛瞪得溜圆仔细瞅。安全培训时老师反复强调细节是“保命符”的场景猛地冲进脑海,自救器不光要扣得死,位置更是半分含糊不得!他手忙脚乱地解开皮带,把自救器往皮带开口侧挪了挪,又使劲拽了拽带子,确保纹丝不动。
“嘿,还真让你这小子给说着了!”老李挠了挠头,脸上的不好意思混着打心底里的佩服,拍了拍张鹏举的肩膀,声音里带着一点憨笑的沙哑,“看来我这‘老资格’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安全生产哪有‘差不多’?差一丁点儿规范、少一丝一毫细致,那都是拿命开玩笑!”
这幕小插曲引得周围职工纷纷围拢过来,原本紧张的抽查氛围,瞬间变成了热烈的安全话题讨论:我上次安全帽带没系紧,现在想想都后怕;工具摆放也得严格按规程来,真到紧急时刻找不着,那可就麻烦大了……被抽查的职工们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装备,开始仔仔细细地检查起来。
在胡家河矿,这样的现场“安全课”从未间断。从自救器的佩戴细节,到每个岗位的标准化动作,“把细节抠到极致、让规范成为本能”早已融入职工们的日常。大家都清楚,安全生产的底气,就藏在“戴正自救器”般的较真里,藏在对每一条规程的敬畏中。
唯有让“差不多”变成“差不得”,让“规范化”成为肌肉记忆,才能在千米井下筑起最坚实的安全防线,守护好每一位煤矿人平安归家的路。(王泽林)
编辑:达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