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近日,在文家坡发电公司生产现场,经技术人员修复的电器元件等设备零部件,被陆续安装至机组设备,原本因故障“退役”的元件重焕活力。
这是该公司践行“精打细算,挖潜增效”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对“退役”零部件精准检测、专业维修,一批元件重返岗位,既大幅降低了备件采购成本,缓解了运营压力,更以实际成果展现出一线员工过硬的技术本领与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修旧利废,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员工技术实力的极大考验。在该公司设备维护部,电气专业人员将收集来的废旧电气元件进行逐一解剖,分门别类地建立了“故障档案”。该专业负责人介绍:“这些元件大多不是完全损坏,只是部分部件出现了问题,只要找到症结所在,就能修复再利用。”从常见的线圈烧毁、触点粘连,到偶发的机械卡阻、辅助触点失灵,每一个问题都被详细记录,随即展开了一场“技术攻坚战”。他们发现,大电气元件损坏的原因集中在触点烧蚀、线圈老化或机械部件卡涩等几个方面。经过反复地拆解、分析和论证,该公司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望、闻、问、切”四步修复法。“望”,仔细观察电气元件外部是否有破损、变形,内部触点是否有明显的烧黑或熔化痕迹;“闻”,检查线圈部分是否有因过热产生的焦糊味,以此判断线圈的完好性;“问”,根据以往检修台账,追溯该电气元件的“病史”,了解其损坏前的工作环境和故障现象,为判断故障原因提供线索;“切”,使用万用表等专业工具,对线圈电阻、触点通断情况进行精确测量,精准定位故障点。
针对不同的“病症”,该公司的技术骨干们“对症下药”。对于轻微烧蚀的触点,他们用精细的砂纸进行打磨,恢复其良好的导电性;对于损坏的线圈,他们尝试重新绕制或从其他无法修复的电气元件上“移植”;对于机械故障,他们则通过清洁、润滑、校正等方式,使其恢复灵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修复成功的设备部件顺利通过了严格的带载测试,性能指标完全达到了安全使用标准,成功“再就业”。据统计,今年以来,文家坡发电公司通过修旧利废,已让50余件“退役”设备零部件重新上岗,备件采购成本大大降低。这一成果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激发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看到自己修复的元件能正常工作,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这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肯钻研、肯付出,就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年轻技术员小吴的话,道出了一线员工的共同心声。(吴越 王康)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