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今年的九一八,除了警钟长鸣外,还有电影《731》终于首映。我在“要看”与“怕看”的万般纠结中最终还是决定首映当天去看,做首批观众,觉得这样才有仪式感,才对得起这部历经11年,经历种种波折,冲破层层阻挠才走进影院的片子,这是对此片最起码的尊重。走出影院,凉风习习,华灯闪烁,店铺琳琅,车来人往,温馨祥和。耳边响起“向前走,莫回头,前面有光,有万家灯火,有国泰民安……”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花朵芬芳,饭菜飘香。再一次深刻而清醒地感悟自己不是观众,而是幸存者,有种前所未有的安全和踏实、幸福与满足。
以心血为墨:一部电影的十余年坚守
这部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战斗。导演赵林山耗时10年筹备,在零下30度的哈尔滨平房区搭建四方楼实验室,每一块青砖都复刻自731部队档案中的图纸。演员姜武为饰演被冻伤的农民,三个月内减重15公斤,瘦骨嶙峋的躯体在镜头前颤抖时,连摄影师都不忍直视。更令人动容的是,导演刚出生17天的女儿被临时抱来出演解剖台上的婴儿,这个决定背后,是对历史真相近乎偏执的坚守。
但拍摄的艰辛远不止于此。剧组曾三次遭遇设备离奇损坏,一位香港道具师在运送文物复制品时神秘失踪三年。日本外务省先后递交23份外交照会,要求删减70%内容并改称"旧日军防疫部队",甚至施压柏林电影节撤片。国内某些"家长"以"保护儿童"为名发起180万次举报,却对731部队用儿童做冻伤实验的铁证视而不见。这些阻挠反而让电影成为一场特殊的战斗,当银幕上的雪花飘落在解剖台上时,每一片冰晶都折射出真相与谎言的永恒博弈。
地狱在人间:那些不能被尘封的罪与痛
当银幕暗下,“冻伤实验”的场景骤然出现,日军用高压水枪将冰水浇在受害者的手臂上,镜头一寸寸扫过皮肤的变化,从粉红到青紫,再到像枯木一样的惨白,最后用木棍一敲,竟发出“梆梆”的脆响,像在敲一块没有生命的冰。
防空警报的余音似乎还在耳畔萦绕,银幕上的细菌战场景又将我拖入更深的黑暗。1940年宁波开明街的鼠疫,1942年衢州蔓延的霍乱,那些从飞机上撒下的不是谷物,是催命符。当电影里的母亲抱着浑身溃烂的孩子哭嚎时,我听到身后传来纸巾摩擦的声音,黑暗中,不知多少人与我一样泪流满面,那不是“实验”,是对生命的践踏;那不是“记录”,是对人性的凌迟;那不是“研究”,是对文明的亵渎。
我突然理解了导演为何要花六年时间从日本收集史料,这些罪行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疼痛。这些画面,不是虚构的“剧情”,是731部队原队员供词里的真实记录;那些“实验数据”,不是编剧的想象,是藏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的《石井四郎报告》;那些枉死的人,不是银幕上的“角色”,是3513个有名有姓的中国人,他们本该在田里种地,在院里喂鸡,在灯下给孩子讲故事,却被冠以“原木”的代号,成了日军笔下“无价值的实验材料”。
从《731》到阅兵场:苦难与自强的精神共振
散场时,雨还没停,我站在影院门口,忽然就想起半个月前的九三阅兵,那列载着抗战老兵的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他们颤巍巍地举起布满老茧的手敬礼,看着他们佝偻的脊背,曾扛起民族存亡的重担;布满皱纹的脸庞,刻着烽火岁月的沧桑。当银幕上的受害者与阅兵场上的老兵在记忆中重叠时,我深刻意识到: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滚烫的血脉里。
当歼-20S双座战机划破长空,无人作战群如雁阵般排开,"虎鲸"无人艇在碧波上犁出银线。当银幕上的日军还在用活人测试枪弹穿透力时,今天的长安街上,我们的战车已能精准拦截导弹;当731部队用细菌武器残害无辜时,如今的防空反导系统正守护着每一寸土地。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泪目,那些在实验中惨死的同胞不会想到,八十年后,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民族,已能列阵天安门接受检阅。
14年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到1945年芷江受降的欢呼,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那些在东北抗联密营里冻饿的战士,在细菌战疫区里挣扎的百姓,在重庆防空洞里窒息的同胞,他们的苦难从未被时间冲淡。就像今天的防空警报,预先警报的36秒停顿里,是无数家庭的生离死别;空袭警报的急促鸣响中,是山河破碎的锥心之痛;解除警报的长音里,是浴火重生的民族希望。
吾辈当自强:以铭记之名,赴未来之约
电影在全球上映的消息引发国际震动。法国《世界报》称其为"东方的辛德勒名单",澳大利亚观众在片尾自发为受害者默哀三分钟。更令人振奋的是,日本网民在社交媒体发起"我们要真相"的联署,要求本国影院引进该片。这些跨越国界的共鸣证明:731部队的罪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共同耻辱。
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尝过饥饿,没有见过亲人在眼前倒下,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是一本可以随便合上的书,苦难不是一段可以随便遗忘的往事。那些枉死的人,那些坚守的人,那些奋斗的人,都在看着我们,看着我们是否能守住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看着我们是否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暮色中的西安城墙愈发厚重,就像民族的集体记忆永远不会风化。电影散场时,后排的年轻人自发唱起了《松花江上》,歌声里没有愤怒的嘶吼,只有含泪的坚定。这或许就是《731》最珍贵的价值:它让我们看见黑暗,却更让我们珍惜光明;它让我们铭记苦难,却更让我们坚定前行。警报会停,但记忆永远长鸣;电影会散场,但使命永远传承。(铁运分公司 付媛媛)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