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高伟随笔:在五丈原,感受诸葛遗风
发布时间:2025-04-15 16:53:13     作者:高伟   浏览量:362   分享到:

提起五丈原,人们定然会想起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武侯。这片位于岐山县南部的黄土台塬,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滔滔渭水,虽面积不大,在古代,却是连接关中和巴蜀的重要通道——褒斜道入口。在近代,是民族实业救国、三线建设和国防军工等发展的见证。从古至今,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七次北伐曹魏,在五丈原驻兵百余日,身陨星坠,结束了其轰轰烈烈的一生。五丈原,成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方。一千多年来,后人在此建祠修庙,题诗立碑,焚香追思,凭吊千古。

每次回岐山,只要有机会,我总要去趟五丈原,尝一口甘甜无比的“诸葛泉”,爬一爬蜀军走过的“盘盘道”,走进武侯祠缅怀这位智慧超群、忠心耿耿的一代名相,感受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

漫步武侯祠内,感受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无不是在赞美诸葛武侯的智慧与忠诚,感慨他的命运多舛。尤其是献殿山墙上镶嵌的《出师表》碑刻,据说是由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亲笔手书,行云流水、气势磅礴。三国蜀汉建兴五年,为兴复汉室,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际,担心后主懦弱,于是上书后主,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望能开导后主,安定朝政,激励臣民。北伐期间,他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他的离去,使蜀汉失去了主心骨,让时人后人扼腕惋惜。

走出武侯祠,俯瞰着五丈原下滚滚东流的渭水,我深陷沉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英雄豪杰在历史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却又匆匆离去,千秋功业任由后人评说。诸葛武侯的智慧、忠诚、执着,至今为后人所传颂。无论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三国志》,或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再或是历代名人志士,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清朝康熙皇帝评价他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在治国治民方面,他手握大权,身居要位,却能做到尊重下属,开明纳谏,不独断专权,不唯我是从。在军政事务方面,他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不搞论资排辈,让贪图虚荣、不搞实绩的人失去了市场。另外,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每次出征、用兵,都对战场进行实地调研,对敌军情况进行摸底掌握。五丈原撤兵后,司马懿看到蜀军留下的工事、营寨等布局,都不吝赞叹之词。他一生为官清廉、清心寡欲、生活节俭,除了俸禄,别无外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国之相,能有如此胸襟,实属难能可贵。他相信治国必先治家,在《诫子书》中教育后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五丈原,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还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诸葛武侯穷其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清廉?什么是执着……生逢高质量发展的伟大时代,面对困难挫折时,我们能否像诸葛武侯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面对利益诱惑、道德考验时,能否像诸葛武侯一样,坚守原则,清廉为官?肩负组织重托、职工期盼时,能否像诸葛武侯一样,全力以赴、一心为公……

天色渐晚,五丈原上微风又起。站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远处的滔滔渭水和幽静的武侯祠,仿佛都在诉说着诸葛武侯的故事,传承着诸葛武侯的遗风,又仿佛在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文家坡矿 高伟)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