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经营理念”大家谈专栏
在传统生产模式中,“重产能、轻市场”的思维曾长期主导企业运营,不少企业陷入“生产越多、库存越满、亏损越重”的恶性循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煤炭经济下行的既定事实下,用营销思维重塑生产逻辑,已成为突破增长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作为矿井技术负责人,我将紧扣用“营销”思维抓“生产”这一中心目标,聚焦设计谋划、成本管控、技术创新三个关键领域,注重算好效益效率、价值增长的经济账,在量的稳定中“强弱项”,在“质”的提升中补短板,在“稳”的管理中扬优势,全力为矿井高质量发展筑牢技术根基、贡献攻坚力量。
一、以需求为锚,精准定向治灾攻坚方向
以往工作中,我们经常提出“要高端、要创新”这类抽象要求,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产出方案后,又以“不符合预期”为由,要求推翻重来,这既是对劳动资源的严重浪费,更直接拖累工程整体进度。对此,我们必须主动站在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的双重维度梳理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靶向精准、落地有效。
一是锚定核心诉求定标准。明确“核心诉求是什么”“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哪些”,超前制定瓦斯、冲击地压、防灭火等各类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标准,坚持把“定标准、学标准、用标准”贯穿到矿井灾害治理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二是预判风险瓶颈优设计。提前考虑实际施工当中可能遇到的资源限制、技术瓶颈,按照“系统治理、区域治理、有序治理和风险预控”的原则,科学规划采掘布局,从源头杜绝设计层面导致的采掘失调问题,为灾害治理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创新评估机制提效能。建立健全重大灾害安全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三维场景构建、风险评估建模等,持续创新评价方法,推动安全评估方法迭代升级。
二、以价值为纲,精细打磨管理关键环节
营销的本质是“创造用户价值并传递价值”,这一理念往往建立在“细节决定成败”的认知上,从方案的每一个数据支撑,到执行的每一个流程节点,再到交付的每一个细节呈现,都需要反复打磨。因此,具备营销思维后,我们应该以“细节把控”的态度,以“全流程”管理做好每一项工作。
一是强化支护管理控成本。强化巷道支护全过程管理,对标引进高强度支护材料,增加支护强度,减少支护密度,从源头减少支护材料浪费,提升支护质量。二是优化资金计划提效益。优化月度专项资金计划,打破年度专项资金计划金额必须用完的观念,根据矿井实际生产情况按需制定计划明细,可干或可不干的项目一律不予实施。三是完善中长期规划避返工。统筹制定完善各类灾害治理工程中长期规划,从设施管理、钻孔施工、系统布置、管路安装及新型便捷设备引进等方面,细化施工流程、优化施工工艺,杜绝后期改建、返工等现象发生,从源头减少各类治灾工程产生的材料浪费,全面提升施工效率。
三、以协同为要,高效打通效率提升堵点。
当前,在各级监管部门要求愈来愈严、安全形势愈来愈紧的条件下,矿井多元灾害耦合叠加的现状未发生根本改变,治灾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仍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下一步我们应本着“按需调整、快速响应”的理念,以“服务者”的姿态为工作效率提升赋能。
一是树牢主动服务意识。搭建“快速沟通通道”,减少跨部门沟通壁垒,各类技术方案制定完成后,主动到区队进行宣贯学习,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沟通解决。二是强化专业信任与配合。给予“专业信任与配合”,当区队基于现场实际提出技术调整建议时,相关业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快速评估可行性,而非一味否定。三是增强超前忧患意识。针对治灾工程隐蔽性强的特点,超前开展系统、设施、设备的风险评估,精准预判潜在问题与风险,提前部署应对措施、周密制定工作计划,实现“事半功倍”的工作成效。
对于煤矿企业来讲,安全生产是不可逾越的“生命线”,思维转变则是突破发展的“助推器”。用“营销”思维抓“生产”,本质是用精准对接需求的态度破解矛盾,用全流程价值管理的理念守住安全,用高效协同配合的方式提升效率。我们将以此次思维变革为契机,持续攻坚突破,为“复杂地质条件下世界一流煤炭企业”的发展目标注入持久动力!(胡家河矿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焦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