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

首页 > 安全管理 > 安全信息
小庄矿:“六字体系”遏制硫化氢气体危害
发布时间:2025-09-04 09:33:06     作者:刘雷   浏览量:91   分享到:

硫化氢作为井下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酸性气体,不仅严重威胁着职工生命健康,其腐蚀性还会对井下设备设施造成损害。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技术攻坚,小庄矿成功创建了一套硫化氢全过程治理体系。该体系将治理环节前置,实现了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

b9d8a102495295099a546b0fba6b0388_副本.png

精准监“测”,构建“人机互验”的双重感知网络。建立“人工检测+安全监控系统监测”的联动模式,通过在采掘工作面迎头关键区域,布设高精度、抗干扰的硫化氢传感器,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数据直接传输至地面调度指挥中心,一旦浓度波动,系统立即声光报警,为应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同时,瓦检员利用CD4(矿用多参数气体测定器)每班进行定点检测,尤其对系统监测的盲区和重点区域进行复核。这种“人机互验”方式有效避免了系统误报、漏报,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源头预“防”,扼制气体于未溢出之时。治理的最高方式是“防之于未萌”。基于硫化氢具有酸性的化学特性,该矿采用超前注浆工艺,向煤层裂隙和压力集中区域注射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碱液。通过中和反应,将赋存在煤层中的硫化氢转化为无害的硫化钠和水,从根源上大幅降低其溢出量和溢出强度。在煤层巷道掘进前,施工预抽钻孔,利用井下瓦斯抽采系统,对含硫化氢煤层进行预抽采。此举不仅提前抽采了瓦斯,也同步抽采了硫化氢,实现了“一孔多效”,从源头上减少了开采过程中的气体溢出风险。

高效“通”风,打造稀释排除的“高速公路”。通风是稀释和排除有害气体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优化系统,减少无效漏风,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高效。适时合理增加风量,快速将溢出的硫化氢浓度稀释至《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的安全浓度以下,并通过风流将其直接带入回风巷排出地表,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清新的空气环境。

过程管“控”,实行浓度分段精细化管理制度。该矿改变以往“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根据实时监测浓度,将硫化氢治理分为常态、预警、应急三个等级进行分段管控。日常加强监测与巡检,确保通风、注浆等系统正常运行。当0.0005%≤浓度<0.00066%,立即向现场作业人员发出预警,排查浓度升高原因,加大检测频率,并准备采取加大注浆量、调整风量等强化措施。当浓度≥0.00066%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并启动应急措施。这种分段管理实现了资源的精准投入和风险的有效管控。

个体防“护”,筑牢职工健康的最后防线。在采取一切工程措施后,仍必须为矿工配备最后的“护身符”。通过佩戴密封性良好的护目镜,防止高浓度硫化氢气体刺激、灼伤眼睛。配备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等舒缓眼部刺激的药品,一旦有人员感到眼部不适,可立即进行冲洗和滴注,缓解症状,最大限度减轻对人员的伤害。

应急响“应”,建立快速高效的处突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套科学、熟练的应急响应机制是避免事态扩大的关键。提前制定详尽的硫化氢超限专项应急预案,明确报警程序、撤离路线、责任人、指挥体系。通过组织应急演练,让每一位员工都熟知“何时撤、往哪撤、怎么撤”。

硫化氢治理绝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动态、持续的系统工程。该矿通过创建“测-防-通-控-护-应”六字全过程治理体系,环环相扣,层层设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提升了矿井的本质安全水平。(刘雷)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