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首页 > 文化建设 > 企业文化
【安全文化理念故事】用“显微镜”查隐患 用“放大镜”看问题
发布时间:2025-05-19 15:42:37     作者:李文龙   浏览量:118   分享到:

作为一名高瓦斯矿井防爆检查员,赵国彬深知电气设备“失爆”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多大,每一次检查都是一场与风险的较量,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矿工的生命。

一场例行检查中的“意外发现”

在幽深的巷道深处,一盏矿灯刺破浓重的黑暗,照见煤壁上凝结的汗渍与煤尘交织的纹路。从事防爆检查已经17个年头的赵国彬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开关、接线盒。这次检查的重点是综放工作面运顺设备列车区域,因为该区域电气设备密集、环境潮湿,是失爆高发区。

突然,他的目光被电缆护套的一处异常吸引——乳化液泵站主泵控制开关护套穿入进线腔的长度明显不足5毫米,喇叭口也未拧紧,这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让他心头一紧。因为这两个问题叠加则会导致密封性失效,是典型的电气失爆。

“老田,你看这根电缆!”他立即叫来岗位工田师傅。老田蹲下身仔细检查后,脸色也变得凝重:“这确实属于失爆隐患,必须立刻处理。”他们随即拍照取证,并联系责任单位综采一队进行整改。当时正值综采一队液压泵站检修作业,隐患很快得到消除。

从“蛛丝马迹”到系统反思

隐患被发现后,赵国彬并未止步于整改,而是深入追查原因。通过调阅设备维护记录,发现该区域电缆护套长度不足的问题已存在两周,但此前两次日常巡检均未发现。进一步调查发现,问题出在两个环节:一是操作规范执行不到位,维修人员更换电缆时,未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切割护套长度,且未对喇叭口进行二次紧固。二是检查人员经验不足,日常巡检人员对细节问题的敏感性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护套长度和密封问题。

这次事件让他深刻意识到,失爆隐患往往藏匿于细节之中,而细节的疏忽可能酿成灾难。为此,他提出三项整改措施:一是强化“全员防爆意识”培训,组织全矿井下电工及机电负责人开展防爆专项复训,重点讲解电缆护套长度、密封圈安装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标准。二是推行“双人确认制”,所有电气设备检修完成后,必须由检修人员和检查人员共同签字确认,确保“谁操作、谁负责”。三是升级检查工具,为防爆检查组配备便携式激光测距仪和扭矩检测仪,提高检查精度。

争分夺秒的“安全保卫战”

隐患整改当天,赵国彬与机电队组成联合小组,对矿井采掘头面开展“地毯式排查”。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紧急停机处理,立即切断该区域电源,防止设备带病运行;二是按照标准对存在问题的电缆进行重新安装,并用扭矩扳手将喇叭口拧紧至规定力矩;三是扩展排查范围,对采煤工作面所有液压泵站、皮带机开关柜等设备进行防爆性能复检,经过8小时连续作业,隐患区域设备全部排查完毕。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

这次事件后,矿井的安全管理发生了显著变化。矿上及时召开“失爆案例分析会”,教育引导职工深刻认识“失爆=事故”的严重性。同时,将防爆检查纳入“安全积分制”,对发现重大隐患的职工给予奖励,职工主动上报隐患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形成了“人人查隐患、个个保安全”的良好氛围,采煤工作面电气设备再未出现失爆问题。

这次事件让赵国彬更加坚信:安全没有捷径,一定要用“显微镜”查隐患,用“放大镜”看问题,只有靠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技能和全员的参与,才能为矿井的安全生产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李文龙)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