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在文家坡发电公司集控室的资料柜里,放着一本翻起毛边的巡检本。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汽泵振动值、管道压力曲线,还有“加粗管径”“可倾瓦试验”等标注着星号的重点项——这是青年技术团队破解设备困局的“作战地图”,更是一群年轻人用青春书写的增效密码。
作为国家“双示范”项目的核心设备,1号机组自调试起就像个“叛逆少年”,汽泵系统时而振动超标,时而压力不稳,主汽压力长期低于设计值,发电负荷始终“欠一口气”。看着仪表盘上跳动的红色预警,刚满30岁的汽机专工刘明拍了板:“咱们年轻人就该啃硬骨头!”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把会议室变成“作战指挥部”,深夜的灯光下,有人对着三维建模图反复测算管道阻力,有人在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前调整参数,笔记本上的公式改了又改,巡检本里的方案画了又画。“就像侦探破案,每个数据都是线索。”团队带头人乔伟说。
攻克汽泵系统的关键,藏在管道与轴瓦的“微观世界”里。团队用三维建模“解剖”管路,发现进口母管管径偏小是阻力源头。他们大胆提出加粗管径的方案,为了精准对接接口,现场用卷尺量、用CAD画,连5毫米的曲率误差都不放过。焊工小王举着焊枪,在管道间蜷了整整3个小时,“就像给设备做微创手术,每道焊缝都是关键。”针对传统圆瓦在高转速下易共振的问题,团队创新性引入可倾瓦技术。当第一片可倾瓦安装到位时,刘明趴在汽轮机旁听了10分钟,“就像给设备换了双‘减震鞋’,振动声都变得平稳了。”
在改造最吃紧的30天里,巡检本成了团队的“生物钟”。凌晨三点的厂房里,手电筒的光束在管道间游走,刘明的笔记本已经记满200多组数据,眼窝发青却仍紧盯着振动监测仪。那天中午,妻子抱着保温饭盒出现在厂区门口,饭盒上躺着女儿画的漫画:穿工装的爸爸戴着超人披风,旁边画满小爱心。刘明摸着画纸笑出眼泪,转身把画夹在巡检本里。这个细节后来成了团队的“加油站”,有人在巡检本里夹了张便签:“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设备,更是千万个等灯亮的家。”
当机组再次启动,监控屏上的数字让所有人屏住呼吸:汽泵振动从120μm骤降至50μm,主汽压力稳稳跃上28MPa,660MW满负荷运行的绿色曲线在屏上跳动。更让人振奋的是:单次启动燃油消耗从80吨降至58.8吨,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3万吨;每天多发电144万度,相当于点亮48万户家庭的灯火。
如今,那本巡检本依然摆在资料柜最显眼的位置。纸页间,不仅记着管道参数和轴瓦数据,更藏着彬长青年的“增效哲学”;不仅是简单的“抠成本”,更是用创新破解困局,用担当守护使命。正如笔记本扉页写的:“青春的价值,藏在每个较真的细节里,亮在每个达标的数据中。”在文家坡发电公司,这样的青春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当年轻的工程师们带着巡检本穿梭在厂房,当创新的火花在深夜的讨论中迸发,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企业精神:降本增效不是口号,而是一群人扎根现场的坚守,是用智慧与汗水写成的时代答卷。(陈文媛)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