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首页 > 文化建设 > 企业文化
王英楠随笔:从西贝预制菜风波看企业突发舆情应对
发布时间:2025-10-23 15:30:49     作者:王英楠   浏览量:124   分享到:

2025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西贝预制菜事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舆情危机事件之一。这场危机从餐饮行业延伸至公众视野,不仅让西贝经历了品牌声誉的剧烈波动,更暴露了企业在突发舆情面前的应对短板。

公司作为煤炭生产企业,虽不像餐饮企业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舆情触点更聚焦于日常消费体验,但西贝在此次事件过程中暴露的舆情应对短板、品牌信任维护痛点,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我们先回顾一下时间线:

9月10日,罗永浩发布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高”,引发全网关注;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以个人身份回应,放出“一定起诉吐槽者”“门店无一道预制菜”的强硬言论,言论被截图扩散,相关话题#西贝创始人硬刚消费者#登上热搜;

9月12日,西贝为自证清白开放部分门店后厨,却被消费者拍摄到“24个月保质期冷冻蔬菜”,“无预制菜”说辞不攻自破,#西贝后厨翻车#话题阅读量破2亿;西贝单日收入减少200万,贾国龙直言“生意不做也要争个黑白”。

9月18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却因“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等刺激性表述激化情绪,尝试的温情故事被指“煽情生硬”,致歉信发布3小时后下架,争议仍在发酵;

9月25日,西贝创始人清空个人社交账号,宣布“退网”,这场持续20天的舆情风波暂告一段落,但品牌信任已严重受损。

从创始人强硬“硬刚”到无奈清空社交账号“退网”,从日营业额缩水超百万到门店客流量锐减三成,这场舆情风波不仅让西贝陷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更像一面放大镜,暴露了企业在客户沟通、危机处置、长期品牌管理上的共性短板。

这场危机本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认知鸿沟”的集中爆发。事件初期,面对“预制菜多且价格高”的质疑,西贝始终拿着政策条文当“挡箭牌”,强调“中央厨房制品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却完全忽视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不是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感用“现做”宣传掩盖预制事实的“文字游戏”,是对“知情权、新鲜体验、性价比”的期待落空。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定义简单直接:不是在门店现场从头制作、缺乏“锅气”的菜品,都算预制菜。这种“企业定义≠客户感受”的错位,让原本可通过沟通化解的“用餐体验争议”,逐渐升级为对品牌诚信的质疑。

回顾事件发展,西贝的每一步应对都堪称危机公关的“反面教材”。一是创始人过早以个人身份下场,放出“一定起诉吐槽者”“门店无一道预制菜”的强硬言论,将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导致后续言论一旦被推翻,品牌形象便连带受损;二是为自证清白开放后厨,却因准备不足暴露“24个月保质期冷冻蔬菜”“一年前冻羊腿”等问题,让无预制菜的说辞不攻自破;三是后续致歉信缺乏诚意,用“顾客虐我千百遍”等刺激性表述激化情绪,尝试的“温情公关”又因煽情情节生硬,被网友吐槽“拉垮又尴尬”,下架后争议仍未平息。

反观更优的应对路径,若能在舆情初期2小时内以官方名义回应,承认消费者感受的真实性,坦诚中央厨房的实际功能与菜品加工流程,承诺标注菜品制作方式并邀请吐槽者担任“体验官”监督改进,完全可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的契机。

这种应对上的“失序”与“有序”对比,对我们同样具有警示意义。面对突发舆情,若能提前做好预判,梳理潜在风险点,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明确不同舆情场景下的响应流程、责任分工与沟通策略,建立标准化的应急体系,就能在舆情发生时迅速、有序地开展应对工作,有效控制事态发展,避免小隐患演变为大危机,牢牢把握化解危机的黄金时间。

当西贝一线员工已感知到“门店生意下滑超四成”,管理层却仍在召开“全员对战吐槽者”的大会,这种对真实市场反馈的漠视,让企业一步步错失化解良机,缺乏对外部客户反馈、舆论趋势的客观感知,误判“强硬对抗”能压制争议,忽视了新媒体时代“越辩越僵”的传播规律。

西贝预制菜风波的终局,以创始人“退网”收场,留下的不仅是百万条相关舆情和难以修复的品牌信任,更留下了关于“企业如何筑牢品牌根基”的深刻思考。

西贝的代价已成为应对企业舆情的反面教材,对于我们来说,唯有真正汲取教训,建立一套“风险预判—快速响应—积极沟通—科学处置”的有序舆情应对机制和标准化流程,明确“谁响应、谁发声、怎么说”,才能避免舆情发生时手忙脚乱,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与舆论生态中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