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渭北高原,残阳如血,半是辉煌,半是凄凉。
我站在旬邑唐家大院斑驳的青砖墙下,仰望着檐牙高啄的残影,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一一详解。
唐家大院现存仅有两进三院,而在唐家鼎盛时期,这里共有院落87个,2700多间房舍。大院始建于道光五年(1825年),至同治七年(1868年)告一段落,工期长达43年,建设高峰时,用工多达3200人。宅院建筑精工细作,极为考究,所有工匠都是省内外顶尖技工,所有木、石、砖结构都要从几十里外的山中采购而来。房子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青砖石缝均以糯米灰浆浇铸,院内原有戏楼、假山、花亭、鱼池等多种建筑,所有门窗以精美的图案花卉作装饰,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八仙图”“二十四孝”“八骏马”以及“牡丹、梅竹、菊花、旱莲花”等多种雕刻图案,与整座建筑浑然一体,精美绝伦,堪称艺术佳作,一砖一石一木尽显尊贵与奢华,被称为“渭北高原上的传统民居瑰宝”。同治七年(1868年),唐家大院毁于回民起义的烽火,仓廪被洗劫一空,院落付之一炬。曾经“马行外省不吃别家草”的巨贾,终沦为战乱与奢靡的祭品。
落日余晖燃烬,我站在西北的烈烈山风中,凝视着砖窑工匠的铭文印记,想到这座被誉为“黄土高原小故宫”,如今却仅余五院寂寥矗立的清代豪门宅邸,忽悟唐家悲剧的根源:晚清时期,列强割据,纵是豪族,亦如覆巢之卵。唐家将家族荣耀凌驾于国运之上,终被时代洪流吞噬。
曾为台湾流亡政府“鼓号手”的龙应台,多次毫无羞耻地宣扬:“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若是面对唐家的故事,她该有多么地苍白无力:无国权,何谈民尊?
“大国”与“小民”从来都是骨血相连的。若无国家主权为盾,个人尊严不过是风中残烛。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疮痍不也是这样的故事吗?国弱则民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发展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实践者和先行者,不仅让高铁通深山、医保覆全民,“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惠及全球、泽被万世,使全球华人昂首世界民族之林!这恰是大国崛起为个体尊严铺就的基石。龙应台刻意将二者割裂对立,其心可诛!
离园时,暮色四合,戏楼残柱在夕阳中如镀金的脊梁。百年前,唐家在此唱尽繁华,现如今,村民在广场舞的旋律中笑谈家常。这砖石间的沧桑巨变,正是对历史最雄辩的注解:唯有大国崛起托举,方有小民尊严扎根。
那些将国运与民生对立之言,终如唐家门楣上的浮尘,被时代的风雨涤荡而去。(大佛寺矿 尚乡宁)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