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东倚太行之巍峨,西临黄河之滔滔。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不仅以遍布全境的古建筑被誉为“地上文物看山西”,更因晋国故地、北朝腹心的历史渊源,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地下遗存。
此前,我已踏足晋南,在这片姬姓晋国发源的土地上寻幽访古。晋国博物馆的陈列与讲解,让我对这段历史有所认识。
双节期间,我有幸与父母同行,将探索的足迹向北延伸至太原、大同,对这片与关中一样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知。
礼乐制度,曾是周王朝政治体系的重要支柱。历史课本告诉我们,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但那终究只是文字的描述,缺乏一种具象的冲击。
在山西青铜博物馆,附耳凤螭纹蹄足镬鼎安然沉睡于特制展柜中。这座出土于赵卿墓的青铜鼎,甫一入目,便令人震撼,因为它实在庞大。口径一米、高逾90厘米,体量庞大,浑厚古朴,是我国目前已知春秋时期最大的鼎。
庞大,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展柜一旁,七件纹饰相近的升鼎由大至小整齐排列,秩序井然,流露中和之美。然而,若是让周礼的追随者们瞧见了,必然会受到精神上的惊吓。
赵卿墓的主人赵简子,作为赵国的奠基人,在彼时当属卿大夫之列。依《周礼》规定,他只能用五鼎,却以七鼎随葬,实为僭越。礼崩乐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鼎身上的铭刻。而从晋国公室对此无力约束的历史事实来看,能窥见未来三家分晋的一角——赵、魏、韩、智等卿族,早已尾大不掉。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历史课本上的另一个知识点。出身于拓跋鲜卑的孝文帝元宏,深受太皇太后冯氏影响,广泛移风易俗、推行汉化,并将都城从地处边远的平城迁移至中原腹地洛阳。
在大同云冈石窟,除却“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的艺术成就外,讲解员特别提及了第3窟这个“烂尾工程”:终北魏一代,该石窟的内部工程都未完成,现存佛像实为唐代补雕。其停工之原因,正是迁都。
望着千余年前随着工程停摆,被工匠随意弃置的石材,我的思绪不禁飘向更北方。拓跋鲜卑虽起于草原,定居中原后却难敌新兴的柔然。为护卫平城,北魏于边塞设立怀朔、武川等六个军镇。
然而,随着孝文帝南迁,平城与六镇成为北魏的另一个“烂尾工程”。昔日“国之肺腑”的边镇军民,转眼沦为被时代遗弃的群体。短短几十年后,在不公与动荡中,他们揭竿而起,为北魏王朝敲响覆灭的钟声。
昙曜五窟巨佛高大、庄严雄伟;音乐窟形制侈丽、场面恢宏;双窟彩雕迤逦、连绵华美……宗教虽为虚幻,艺术确为真实。云冈石窟,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但于我而言,那些或古朴或华丽的造像,终究不及一个“烂尾”石窟所带来的历史回响更令人心潮起伏。
记录在书籍中的历史知识,与眼前的文物古迹互为印证、彼此诠释,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抵便是如此。在求知中行走,在行走中思考——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沉醉呢?(文家坡矿 韩炳萱)
编辑:达文娟